秋施肥中氮的作用既施用时间与施用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秋施肥到底有没有必要施用氮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但是的可以算是正确的声音,而且都占的比例不少呢;当然还有一些错误的声音和观点我们不做讨论和仔细分析。
第一个声音说“秋季应该施氮肥,调整碳氮比,促进秸秆腐熟”。
第二个声音说“秋季施肥都氨挥发了,第二年棉花有用不上,施了没有用”。
当然这两个声音都是对的,但是忽视了一个施肥时。
我们在学习这两个问题那个有理的时候先看看几个其他常识。
第一、氮肥在土壤中有效时间?
氮肥施入土壤后,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只占其施入量的30%-40%,大部分氮肥经过各种途径损失于环境中。在氮素以不同形态进入环境的过程中,氮素之间、氮素与周围介质之间,始终伴随和发生着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作用。
氨挥发是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氮肥氨挥发损失占氮肥施用量的0.1% ~47.0 %。土壤理化性质、风速、温度、氮素形态等因素均易于氨挥发的土壤上其损失量占到总施氮量的40 % ~ 50 %。本人2009-2010年做过一个试验:采用通气法测定了磷酸脲与尿素两种肥料六个施肥量处理分别施入六个不同盐渍化程度(1.7、9.9、16.4、23.2、29.1、37.9 g/kg)的土壤后氨挥发累积状况和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土壤氨挥发随着土壤的盐含量增加而加剧;但土壤盐含量对氨挥发累积量的影响符合“S”型增长模式,即随着盐含量的增加到某一范围以后,氨挥发速率开始增长缓慢甚至保持不变;在25℃条件下,30天内尿素和磷酸脲的氨挥发都会经历一次最高峰。
冬天虽然氨挥发相对较慢,但是,从第一年的十月到第二年的五月这个漫长的过程还能剩下多少?
第二、秸秆腐熟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秸秆腐解的影响因素包括:(1)外在因素:在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下,秸秆中的碳容易以无机碳的形式进行转化;温度是通过影响难降解化合物的转化进而来影响植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度;就不同土壤质地来说,不同质地的土壤由于微生物的活性不同,造成微生物对植物残体的腐解及其在分解进程中的演替存在差异。(2)秸秆内在因素:秸秆的化学组成是影响秸秆腐解速度的内在因素之一,它可通过秸秆的碳氮比、纤维素等含量来粗略描述。研究发现,秸秆碳氮比低,则更易于分解;秸秆的碳氮比低是因为秸秆中易分解的部分相对较多,适合r型生长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生长;相反的,碳氮比较高的秸秆中木质素、多酚类物质较适合k型生长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生长。
秸秆腐熟的构建因素除了秸秆本身以外,还有三个关键因素碳氮比、水分、温度。
第三、秋季施氮肥“调整碳氮比”与“秋施氮肥浪费”那个观点正确呢?
时间是判别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北方冬天时间直接相关的就是温度!
因此,如果相对温度逐步降低,已经没有秸秆腐熟的所需要的温度和时间,这个时候调整碳氮比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在国庆节前后,那个时间段气温相对较高,土壤湿度也适中,土壤微生物还能够分解部分秸秆,这个时候施用氮肥就有一定的意义。
整体上讲,秋施肥中的氮肥不是为了第二年施用,而是为了调整土壤的碳氮比,促进秸秆腐熟;秸秆粉碎还田时间直接决定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秸秆腐熟时间,也间接决定了是否需要施用氮肥。因此,太晚耕地的话就不建议再施用氮肥了,这样可以让周边城市多几天蓝天;但是秋翻地较早还是可以适当施用一定的尿素的,切勿过量施用,碳氮比适中才是最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