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肥料产业在迎来爆发式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在生产上选择一支有意义、优质的菌株很难。市场上的菌肥有单一菌种、复合菌种,添加多种菌种时,因不同的菌群之间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或竞争作用,菌的数量上不去;添加单一菌种,菌肥作用有限,不能满足需求;有些菌种还可能给土壤和作物带来病害。所以,需要专业的人士进行菌种的选择,做好田间试验。
其次,生产企业也有局限。国家微生物肥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孟庆伟坦言,真正做微生物发酵的企业生产的菌株比较单一,同时具备多种微生物菌发酵能力和技术的企业很少,很难达到生产多种功能菌的能力。就单一菌株的生产,更多的企业只是追求数量,而不在意质量。
再次,在施用上,微生物肥料的稳定性也被诟病的主要问题。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活菌制剂,产品的作用效果受使用方法、环境条件等多方面限制,效果不是非常稳定,这也影响了微生物肥料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马常宝处长说,微生物肥料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较差、应用效果稳定性差、菌种和产品单一重复化严重、生产工艺不合理与成本高等,成为掣肘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除了生产技术有待完善以外,微生物肥料的推广也遇到了一些障碍。
一是终端用户的认识程度有限。作为肥料的直接施用者,农民对土壤修复,生态农业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微生物肥料作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性肥料,肥效慢是正常的。由于农民不能马上看到明显的效果,接受起来就比较慢。
二是很多农民对微生物不是很了解。在施用过程中密封不严,导致杂菌进入,还有没有放在阴凉处保存,有的在阳光下暴晒,有的甚至和杀菌农药一起使用,使得肥料中的微生物减少甚至被杀光。加之有些厂家以次充好,炒作概念,更是破坏了微生物肥料的形象,使得推广受阻。
当前农产品价格低迷,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是重中之重。提质增效的关键是施用像微生物肥料这样的新型功能性肥料,必然增加生产成本。农民尤其是大田作物种植户舍不得投入,使得农产品质量上不去。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产业调整 迎合需求
据统计,在1980年前后,国外生物菌肥销售额仅占肥料销售额的15%,20世纪90年代初已上升到52%,目前达到70%以上。据悉,目前美国有2000余家工厂从事中小型复合肥生产,其中有1/10通过添加活性菌剂或腐熟处理的动植物粪便生产生物菌肥,农业微生物肥料用量已经占到50%。目前中国化肥用量(实物量)约1.3亿吨,微生物肥料用量仅为1000多万吨,占化肥用量的7%左右,市场潜力非常大。
那么,未来我们要迎接一个怎样的微生物肥料时代呢?
马常宝处长表示,微生物肥料有三大优势。第一是促进养分高效转化,第二是促进微生物群落平衡,第三是促进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随着种植结构深入调整,玉米大豆轮作模式还会继续推广,豆料作物面积将适当恢复。到2020年,大豆种植面积将达1.4亿亩,增加4000万亩。花生的种植面积将稳定在7000万亩。同时,化肥零增长行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耕地污染和退化修复、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等,也将给微生物肥料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孟庆伟表示,微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要通过肥料企业对产品的不断完善、深入挖掘农用微生物菌领域功能性微生物菌的作用,找出同一种菌针对不同区域、解决不同作物特种病害的功能性差异,选择适合企业的品牌定位。
相信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农户素质的提高,微生物肥料产业一定会发展壮大,为农业增收、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