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1、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十分密切。不同的成土母质,土壤颗粒大小不一。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形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4、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
5、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植被具有重要作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地表),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例如,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一带的暗棕壤,是在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
6、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